这两位拾荒老师的故事,这两天刷爆了屏幕、感动了中国!


1月1日凌晨6点,四川德阳户外气温不到6℃,不少人还在熟睡。在德阳安装技师学院的垃圾回收站,一位骑着三轮的银发老人准时出现,从杂乱的垃圾堆中分拣出矿泉水瓶、可乐瓶……


熟悉的人都知道,这位84岁的老人是德阳安装技师学院的退休老师梁有庆,大家亲切地称呼她“梁妈妈”。30多年来,不管刮风下雨,梁妈妈一直坚持每天分拣学校垃圾堆中的矿泉水瓶、可乐瓶,然后将其卖掉,并将卖废品的钱捐给学校的学生。她说:瓶子本来就是孩子们的,卖的钱也该给孩子们。


除了这则新闻,这两天在网上还流传着一则旧闻,讲的是一位姓韦的退休教师,每月退休金5000元,有3个孝顺的子女,本应有美好的晚年,却长期出没大街小巷之间,拿一只破麻袋四处寻觅可以卖钱的垃圾废品,闲暇时间竟然还去大学图书馆读书看报。他拾荒不是为自己,也不是为子女,而是为了助学。每个月5000多元的退休金和拾荒得到的钱都默默地资助给了寒门学子,却从不留真名。连女儿都不知道,生前如此节俭的父亲20多年来一直在资助众多寒门学子。


子曰:德不孤,必有邻。这两位拾荒退休教师,用拾废品助学这一微小行动,诠释出师德真谛。不在于善小,而在于不为;做好事不难,难的是一直做好事。伟大从来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事,而是蕴涵在平凡的一点一滴之中!


2017年元旦,万象更新,让我们向这两位退休老师致敬,向那些平平淡淡却又立功千秋的普通老师们致敬!

84岁的梁有庆老人正在捡废品,卖废品的钱都用来资助学生


新年第一天

八旬老人起大早捡废品


1日凌晨6点多,天刚蒙蒙亮,在德阳安装技师学院一处不足40平米的职工宿舍里,梁妈妈戴上帽子和手套缓缓走下楼,骑着小三轮出门了。


几分钟后,她来到学院的垃圾回收站,84岁高龄的她开始佝偻着身子,分拣垃圾里可回收的塑料瓶等。遇到有熟人路过:“呀,梁妈妈,过新年都不休息呀。”老人抬头笑笑示意:“习惯啦……你也新年好!”


老人分拣垃圾非常仔细,将地上的垃圾一小块一小块捡起,分拣出里面可以回收的饮料瓶。如果遇到有学生吃剩的馒头、包子,她会将它们装在一旁的口袋里,带回去给附近乡村的工人喂鸡。

尽管垃圾场散发着阵阵恶臭,瘦弱的梁妈妈只管埋头,麻利地从垃圾中捡出一个个矿泉水瓶。


学校老师陈巍说:“就算下雨天,她也会穿着雨衣出门去,天天重复着这些活儿。分拣、装袋、再用三轮拉回家。”


在同事林碧成看来,梁妈妈还有着极强的环保理念,“她会把翻出的垃圾放回垃圾桶,用随身带着的毛巾把垃圾桶沿抹得干干净净。担心滋生细菌,还会用水把废品上的污物先清洗干净,

(她)家中没有一点异味。”


学校教师叶楠介绍,梁有庆是广东人,以前是学校老师兼收发员,50多岁退休后不甘清闲开始在学校捡废品。


变废为“宝”

她把钱都捐给了学生


去年9月,学院相关管理部门收到了梁有庆捐助总价值1310元的一辆三轮车、四辆手推车,以及252.8元的现金,这是“梁妈妈”捡废品两年积攒的钱。


“现在的塑料瓶不值钱了,一角钱4个,以前贵的时候一角钱1个。”梁妈妈说,现在天气冷了一天只能捡几十个瓶子,要先拉回住的地方,等多凑一些瓶子才拉去废品收购站。


在梁妈妈的住处,还有三个特殊的账簿,上面记录着废品售卖的时间和数量。从2013年起,一周不落地手写记录着废品售卖的时间和数量,天气热时能达到20多元。甚至还记下了收购人的姓名和红手印。


“之前她每年都会把捡废品卖的钱交给学校财务,由于不好入账管理,学校建议她自己保管。”学校学生工作部部长何艺介绍,多年前梁妈妈把自己卖废品积攒的1000多元默默地捐给学校后,并未停止拾荒,后来自己记账保管,这次又向学校捐出1600多元。“看到学生手抬竹筐垃圾桶容易受伤,她就托人买了4台钢板车和1辆三轮车,还把剩余的几百元捐给学校,说是可以用来对这些东西做日常维护。”


“有时蹲着会胸闷,也会常常腰酸腿疼。但我生活上没有困难,所以攒的钱可以用来帮帮学生娃娃们。”梁妈妈的身体在多年前曾做过大手术。家人曾担心她的健康不希望她继续拾荒,但梁妈妈的“倔劲儿”很难劝,只好默许了。


为什么要把钱捐回学校?“这些瓶子都是娃娃们的,我只是把他们扔掉的重新捡回来,卖的钱也应该用在他们身上。


德不孤,必有邻

拾荒的退休教师挺立的是师德楷模


子曰:德不孤,必有邻。品行高尚的人,在行善积德的路上从来不会孤单,这两天在网上还流传着一则旧闻,说的是另一位拾荒退休老师韦思浩的故事。


韦思浩,77岁,是杭州市一所中学的高中教师,退休后每月有5600多元的退休金,足以安心养老,然而,他却是“一根竹竿将两个口袋挑于肩后,穿着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”,整天游走于大街小巷的垃圾桶之间,斯文扫地地干起了拾荒的行当,被人们称之为“拾荒老人”。


2014年,因给拾荒者提供阅读空间,杭州图书馆被网友评为“最温暖图书馆”。对此,有媒体采访了当时在图书馆看书的一些拾荒者,其中有韦老师。他的身份是拾荒者,没人知道他是退休教师。媒体说,老人身影单薄、生活贫困却依然热爱阅读,“看书前洗手”、“查阅医书自己医治腿疾”。



2015年11月18日,韦思浩在过马路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,12月13日,因抢救无效离世。


韦老师离世后,人们发现韦老师的家可谓是“家徒四壁”,房子还是交付时的毛坯,80多平方米的房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,还有一个书柜,装着他多年收藏的书籍,空荡荡的家中还有几个捡回来的塑料瓶。


韦老师的女儿韦汀在整理韦老师遗物时,看到了一叠叠证书和信件,发现韦老师一直在匿名捐赠。很多受助学生的来信表明韦老师不仅捐钱给他们,还一直关注他们的学习。韦汀还看到了十几年前韦老师亲手写的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,上面清楚地写着“本人决定身后捐献遗体及所有可用器官,骨灰撒江河(钱塘江及西湖)”。


韦老师的事迹被发现以后,各大媒体纷纷作了报道,网上也是好评如潮。有的称他为“我们精神世界的‘拾荒者’”,有的称他为“伟大的人类灵魂工程师”,浙江大学一位教授曾提议:“他是真正的教育家,建议给韦老师立个雕塑,让这种精神,永远传承,让后人铭记。”


老人坚持阅读、求知若渴的样子,曾打动万千网友。竭尽所能、帮助他人,老人身后才被发现的故事,更给大家带来感动的余波。“有的人走了,但他还活着。”我们相信这是对韦思浩老人最好的评价。


看了这两位退休老师的故事,中教君感动得稀里哗啦!


人生本是平凡,一切皆归寂静;

这么多功名利禄,那么多是是非非;

又何尝不是过眼云烟;

没有功利,只有行走在路上、眼睛盯着四方的充实;

没有是非,只有坐在图书馆里看书阅报的宁静;

没有抱怨,只有把拾荒得来的钱财捐助给学生们的快乐;

没有空虚,只有把一生中仅有时光也献给学生的满足;

这两位退休老师的拾荒故事,

挺立的正是中国教师“为人师、为世范”的脊梁


来源: 人民网、成都商报、中国教育报



original

长按上图,识别二维码关注

一更多精彩一